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重要
在湘西一个叫青岩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木匠陈师傅。他的手艺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好,雕花的八仙桌能引来蝴蝶,榫卯结构的木楼历经三代人都不歪斜。但更让人称道的是,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他免费修补的家具——那些豁了口的饭勺、瘸腿的板凳、散了架的纺车,经他粗糙的大手一摆弄,总能奇迹般地重获新生。
这年开春,陈师傅收了个叫阿旺的徒弟。小伙子机灵,学刨花时能精准控制薄如蝉翼的木屑厚度,凿榫眼时落点分毫不差。可每当有穷苦人家来修家具,他就耷拉着脸躲到后院去。这天隔壁张婶抱着开裂的米桶上门,阿旺终于忍不住抱怨:'师傅,这些破破烂烂的活计,既挣不到钱又学不到真本事!'
陈师傅没说话,只是从樟木箱底取出个布包。层层揭开后,是半截发黑的木雕娃娃,断裂处还沾着褐色的痕迹。'三十五年前发洪水,我抱着这娃娃趴房梁上三天。'老人手指轻颤,'是个解放军用命把我们十几个灾民拽出来的,他最后被山洪卷走时,背包里就掉出这个——给他闺女雕的生日礼物。'
第二天起,阿旺发现师傅的工钱单有了变化:李大爷修纺车收五个鸡蛋,王婆婆补锅盖要一筐野菜,而镇上酒楼定做的雕花屏风却要了三倍价钱。秋收时最忙,师徒俩却挨家挨户检查粮仓门轴。阿旺在给孤寡老人换门框那晚,终于看见开裂的旧门板背后,用炭笔画着二十多道洪水水位线。
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,陈师傅倒在未完工的嫁妆箱前。临终时他塞给阿旺一张泛黄的地图,上面标着村里每户房屋的承重弱点。'手艺活的魂儿不在手上。'老人望着屋檐下的冰凌,'那年救我的人说过,能让别人活得安稳些,才算没白活。'
如今青岩村的旅游导览图上,'木匠故居'的景点介绍里写着这样一段话:这里存放着三百多件修补过的生活器具,最珍贵的展品是半截木雕娃娃。据统计,近二十年该村在五次山洪中零伤亡,因房屋加固技术已列入非遗保护名录。阿旺现在带徒弟的第一课,永远是修一只豁口的搪瓷碗。